2024年第0卷第2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建立血清叶酸及代谢物和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同时检测的方法
    陈兆鑫 宋文琪 △
    2024(22):2689-2694.
    [摘要](113) [HTML](0) [PDF 2.87 M](476)
    摘要: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建立同时检测血清叶酸及代谢物5-甲基四氢叶酸、甲酰四氢叶酸和甲氨蝶呤浓度的分析方法。方法通过固相萃取将样品中目标分析物浓缩富集,经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分离,以0.1%甲酸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UPLC I-Class Xevo TQ-S micro IVD)建立检测方法,并依据CLSI C62-A等文件对该方法的定量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稀释效应、携带污染以及特异度和干扰试验等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该方法中叶酸检测定量限为1 ng/mL,5-甲基四氢叶酸、甲酰四氢叶酸和甲氨蝶呤定量限为5 ng/mL。叶酸在1~2 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5-甲基四氢叶酸、甲酰四氢叶酸和甲氨蝶呤线性范围为5~2 000 ng/mL(R 2>0.99)。4种目标分析物日内精密度为1.7%~13.9%,日间精密度为2.7%~14.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6%~108.9%,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稀释效应、携带污染以及特异度等其他考察结果均符合评价要求。结论建立了一种准确高效的UPLC-MS/MS方法,一针进样可以同时完成血清中叶酸及代谢物和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检测。该方法不仅帮助临床实现了对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和解救药物甲酰四氢叶酸钙浓度的同步监测,还可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体内总叶酸和活性叶酸的水平变化,为制订合理的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方案,进一步提升甲氨蝶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2  头面部带状疱疹血清抗氧化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周倩扬 ,马欣欣 ,郑兴平 ,徐丽贤 ,张瑞丽 △
    2024(22):2694-2698.
    [摘要](69) [HTML](0) [PDF 965.68 K](44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中抗氧化标志物在头面部带状疱疹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严重程度和后遗神经痛(PHN)发生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 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的109例头面部带状疱疹(头面部组)及169例非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非头面部组),以及200例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清抗氧化标志物,包括尿酸(UA)、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的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标志物与头面部带状疱疹临床严重程度和PHN发生的关系。 结果头面部组和非头面部组血清UA、TBIL和AL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头面部组血清UA、TBIL和ALB水平显著低于非头面部组(P<0.05),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5)。头面部组血清UA、TBIL和ALB水平是PHN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且对头面部带状疱疹PHN有一定预测价值(P<0.05)。结论头面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激活、急性神经损伤和PHN发生可能都与机体低抗氧化状态有关,抗氧化生物标志物UA、TBIL和ALB可能是带状疱疹的保护因子,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其潜在的机制。
    3  血清肌酐的特异性分析及新eGFR公式的适用性研究
    王铁,姚瀚鑫,许建成 △
    2024(22):2699-2704.
    [摘要](144) [HTML](0) [PDF 4.05 M](413)
    摘要:
    目的验证血清肌酐(Cr)参考区间的适用性及不同影响因素下Cr的分布特征,探讨不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公式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差异及新公式的验证。方法选取2020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该院实验室信息系统中健康体检者的数据。采用偏度-峰度法判断数据正态性,Box-Cox法转换偏态数据,四分位间距法剔除离群值。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比较Cr在性别、年龄及季节上的差异。参照我国行业标准对现行的Cr参考区间进行适用性验证。另选取同期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数据,以目前实验室在用的CKD-EPICr2009公式为标准,验证法国新开发的MMB-eGFR公式。Spearman相关、Deming回归及Bland-Altman图分析两种估算公式结果的相关性、线性关系与一致性。结果纳入健康体检者数据54 710例。Cr在性别、年龄、季节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Cr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01);除20~<30岁与30~<40岁外,其余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年龄增长,Cr水平升高;男、女性Cr水平在四季之间变化呈“对号”形和“倒梯”形。上述数据均用于Cr参考区间的适用性验证,各亚组通过率均大于90%。筛选慢性肾脏病患者数据后,纳入研究336例,进行CKD-EPICr2009和MMB-eGFR结果间的比较,两种估算公式的结果呈正相关(r=0.943,P<0.001),并且存在线性关系,具有92.86%的一致性。结论血清Cr水平在年龄、性别、季节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行业标准中提供的Cr参考区间适用于长春地区。MMB-eGFR与CKD-EPICr2009公式一致性较高,适用于该地区。
    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miR-140-5p、VEGF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范俊,路臻豪,乔鑫
    2024(22):2705-2710.
    [摘要](69) [HTML](0) [PDF 986.35 K](462)
    摘要: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微小RNA-140-5p(miR-140-5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是否存在中层厚度增厚将研究组分为合并组(46例)与未合并组(34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miR-140-5p、VEGF水平,超声检查合并组与未合并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Pearson和Spearman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并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结果3组受试者的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ES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iR-140-5p、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合并组和合并组的类风湿因子、ES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PG、hs-CRP、VEGF高于对照组,FINS、HOMA-IR、miR-140-5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的类风湿因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PG、hs-CRP、VEGF高于未合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NS、miR-140-5p低于未合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hs-CRP与miR-140-5p呈负相关(P<0.05),与VEGF呈正相关(P<0.05),miR-140-5p与VEGF呈负相关(P<0.05)。类风湿因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hs-CRP、VEGF为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miR-140-5p是保护因素。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miR-140-5p、VEG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miR-140-5p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VEGF是危险因素。
    5  糖耐量减低人群TG/HDL-C、TyG及衍生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林成 ,唐志家 ,沈茜
    2024(22):2710-2715.
    [摘要](76) [HTML](0) [PDF 985.46 K](418)
    摘要: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人群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TG/HDL-C)、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及其衍生指标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铜陵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02例糖耐量减低人群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分为CAS组与非CAS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G/HDL-C、TyG及衍生指标是否是CAS生成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TG/HDL-C、TyG及衍生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CAS患者57例,非CAS患者45例,发生率为55.88%;两组患者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G、体重指数(BMI)、TG/HDL-C、腰臀比(WHR)、IM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TyG及衍生指标均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HDL-C、TyG及衍生指标与IMT呈正相关(均P<0.05);年龄、TG/HDL-C、WHR、TyG及衍生指标是影响IGT患者发生CAS的因素(P<0.05);TG/HDL-C、TyG截断值分别为1.04、9.10,联合预测IGT患者发生CA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95%CI:0.865~0.974),优于单独预测的0.831(95%CI:0.749~0.913)、0.737(95%CI:0.641~0.833)。结论糖耐量减低人群TG/HDL-C、TyG及衍生指标与IMT具有相关性,其对CAS有一定预测价值,年龄、TG/HDL-C、TyG及衍生指标、WHR是IGT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
    6  IMA和CK指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付毓平 ,付峰 ,朱亚 ,连甄帅 ,燕莎 ,李丹丹 ,贺志安 △
    2024(22):2716-2720.
    [摘要](60) [HTML](0) [PDF 975.05 K](441)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肌酸激酶(CK)指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AIS患者149例作为AIS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雅培C1600生化分析仪测量IMA、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的活性水平,计算CK指数(CK-MB与CK之比)。分析相对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使用SPSS 27.0.1进行数据分析,GraphPad Prism 9.4.1绘制图表,使用MedCalc(20.0.22版本)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AIS组IMA、CK-MB、CK指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K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A和CK指数都是AIS的危险因素(均P<0.001)。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和年龄后,IMA成为A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01,95%CI:1.649~2.190,P<0.001)。ROC曲线显示,单项检测IMA的AUC为0.922,灵敏度、特异度为81.2%、90.4%;与IMA+CK指数或IMA+CK指数+CK联合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A是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强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7  外周血miR-34a、miR-431、miR-183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听力预后的相关性
    申金金 ,户红艳 ,许敏
    2024(22):2721-2725.
    [摘要](40) [HTML](0) [PDF 970.18 K](443)
    摘要:
    目的探究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miR)-34a、miR-431、miR-183水平与突发性耳聋(SD)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听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该院)就诊的132例SD患者为疾病组,另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检的132例健康者(无SD)为控制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外周血miR-34a、miR-431、miR-183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miR-34a、miR-431、miR-183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向前法)筛选影响SD患者听力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外周血miR-34a、miR-431、miR-183联合预测SD患者听力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Z检验进行预测效能比较。结果疾病组外周血miR-34a、miR-431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miR-183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P<0.05)。治疗后SD患者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黏度(PV)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SD患者外周血miR-34a、miR-431水平与治疗前HSV、LSV、PV水平呈正相关(P<0.05),miR-183水平与治疗前HSV、LSV、PV水平呈负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外周血miR-34a、miR-431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miR-183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SD患者听力预后的危险因素有miR-34a和miR-431,而miR-183是影响SD患者听力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外周血miR-34a、miR-431、miR-183联合预测SD患者听力预后的AUC为0.969(95%CI:0.938~1.000),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较miR-34a(Z=2.336,P=0.019)、miR-431(Z=2.157,P=0.031)、miR-183(Z=2.351,P=0.019)单独更高。结论miR-34a、miR-431水平在SD患者外周血异常升高,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正相关,miR-183水平异常降低,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呈负相关,三者联合对SD患者听力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8  TNFAIP3和LINC00887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
    王海荣,刘威,周大鹏,孙乐,董大鹏 △
    2024(22):2726-2731.
    [摘要](63) [HTML](0) [PDF 3.72 M](408)
    摘要: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和LINC00887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研究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1例ccRCC患者,检测TNFAIP3和LINC00887分别在ccRCC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TNFAIP3、LINC00887表达水平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关系,并分析ccRC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TNFAIP3、LINC0088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TNFAIP3在ccRCC中的阳性率(37.62%)显著低于癌旁组织(5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00,P=0.034)。LINC00887在ccRCC中表达水平(1.38±0.61)显著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0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6,P<0.001)。TNFAIP3蛋白阳性率在肿瘤最大径≥4.5 cm、TNM分期Ⅲ~Ⅳ期患者中低于在肿瘤最大径<4.5 cm、TNM分期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NC00887在肿瘤最大径≥4.5 cm、病理分级Ⅲ~Ⅳ级、TNM分期Ⅲ~Ⅳ期患者中表达高于肿瘤最大径<4.5 cm、病理分级Ⅰ~Ⅱ级、TNM分期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NFAIP3高表达组相比,TNFAIP3低表达组ccRCC患者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18,P=0.024);与LINC00887低表达组相比,LINC00887高表达组ccRCC患者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38,P=0.031)。TNFAIP3低表达,LINC00887高表达,病理分级Ⅲ~Ⅳ级和TNM分期Ⅲ~Ⅳ期是ccRC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TNFAIP3、LINC00887表达水平在ccRCC中呈负相关(r=-0.638,P=0.012)。结论ccRCC癌组织中TNFAIP3表达水平下调、LINC00887表达水平上调,且呈负相关性,二者可能共同调控ccRCC发生发展,具有成为评估ccRCC患者预后肿瘤标志物的潜力。
    9  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预测模型的构建
    吕进 ,吕成余 ,徐牧 △,徐晓军 ,王志 ,王和明
    2024(22):2732-2737.
    [摘要](39) [HTML](0) [PDF 1.48 M](402)
    摘要:
    目的探究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侧方淋巴结转移(LLNM)分为转移组(n=31)与未转移组(n=71)。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肿瘤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检验指标[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转化生长因子(TGF)-α、TGF-β1]的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癌患者合并LLNM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转移组患者平均肿瘤最大径、侧方淋巴结短径、低分化患者比例、T3~T4分期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患者(P<0.05),转移组患者平均TGF-α、TGF-β1、NLR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分化、T3~T4分期、肿瘤最大径及侧方淋巴结短径较长、TGF-α、TGF-β1、NLR水平较高均是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患者发生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15(95%CI:0.847~0.984),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发生LLNM的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患者往往肿瘤最大径、侧方淋巴结短径较长,同时患者TGF-α、TGF-β1、NLR水平较高,针对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积极开展侧方淋巴结清扫,并及时监测是否在术后仍存在淋巴结转移,为提高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LLNM的诊断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10  重症胰腺炎继发脓毒症患者血清eNAMPT、sPD-L1的变化及临床预后意义
    冀乃喜 ,崔云云 ,李尚真 ,王先奎 ,刘景隆 △
    2024(22):2737-2742.
    [摘要](80) [HTML](0) [PDF 983.01 K](426)
    摘要:
    目的研究重症胰腺炎(SAP)继发脓毒症患者血清细胞外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92例SAP患者作为SAP组,将其进一步分为脓毒症亚组(42例)和非脓毒症亚组(50例)。以50例轻中度胰腺炎患者为疾病对照组,另选择同期于该院体检的5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NAMPT、sPD-L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P继发脓毒症发生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eNAMPT,sPD-L1及联合对SAP继发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SAP组血清eNAMPT、sPD-L1水平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SAP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胰腺坏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清eNAMPT、sPD-L1高于非脓毒症组SAP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SAP患者血清eNAMPT,sPD-L1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eNAMPT、sPD-L1是影响SAP患者继发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eNAMPT、sPD-L1联合对SAP患者继发脓毒症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95%CI:0.868~0.947),大于单项指标检测的0.846(95%CI:0.791~0.879)、0.830(95%CI:0.774~0.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9、4.885,均P<0.001)。结论SAP继发脓毒症患者血清eNAMPT,sPD-L1升高,与病情程度有关,二者联合对SAP继发脓毒症的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11  血清Actinin-4和NDRG4对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王晓强 ,孙玉满 △,郑玄 ,赵鑫鑫 ,郑晶晶
    2024(22):2743-2746.
    [摘要](50) [HTML](0) [PDF 940.30 K](413)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辅肌动蛋白4(Actinin-4)和抑癌基因N-myc下游调节因子4(NDRG4)对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该院接受早期肺癌根治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在1年随访中患者是否出现复发转移情况,分为复发组(62例)和未复发组(4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Actinin-4、NDRG4水平,Pearson法和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ctinin-4、NDRG4水平对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血清Actinin-4水平显著升高,NDRG4水平显著降低,且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显示,复发组血清Actinin-4、NDRG4水平呈负相关(r=-0.566,P<0.05);Spearman法分析显示,Actinin-4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429、0.396,P<0.05),NDRG4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0.411、-0.4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Actinin-4、NDRG4水平均可作为影响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清Actinin-4、NDRG4预测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848,联合预测的AUC为0.950,优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清Actinin-4水平升高、NDRG4水平降低,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早期肺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辅助指标。
    12  血清PRL和IL-38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冯琼 党玲 姜萌 △
    2024(22):2747-2752.
    [摘要](35) [HTML](0) [PDF 975.04 K](42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催乳素(PRL)和白细胞介素-38(IL-38)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T2DM患者172例为T2DM组,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88例)和非NAFLD组(84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7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RL和IL-38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合并NAFLD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RL和IL-38对T2DM合并NAFLD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血清PRL水平降低,IL-38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72例T2DM患者中NAFLD合并率为51.16%(88/172)。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血清PRL水平降低,IL-38水平升高(P<0.05)。体重指数增加、T2DM病程延长,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L-38升高为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RL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PRL和IL-38联合预测T2DM合并NAFLD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大于血清PRL、IL-38单独预测的0.779、0.782(P<0.05)。结论T2DM患者血清PRL水平降低,IL-38水平升高,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PRL和IL-38联合检测对T2DM合并NAFLD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水平与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王翔,王淼,李宾,熊小雪
    2024(22):2752-2757.
    [摘要](44) [HTML](0) [PDF 1.49 M](430)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基因反义RNA1(lncRNA CDKN2B-AS1)、微小RNA-184(miR-184)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R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在该院行PCI治疗的288例ACS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结果分为RS发生组96例和RS未发生组19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相对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lncRNA CDKN2B-AS1与miR-184相关性;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评估价值。结果与RS未发生组相比,RS发生组血清lncRNA CDKN2B-AS1水平显著升高,miR-18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总胆红素(TBIL)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lncRNA CDKN2B-AS1与miR-18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CDKN2B-AS1、hs-CRP、IL-18、cTnI是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危险因素,miR-184、TBIL是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及二者联合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844、0.929,二者联合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评估的AUC显著高于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单独评估(Z二者联合-lncRNA CDKN2B-AS1=4.490、Z二者联合-miR-184=3.429,均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lncRNA CDKN2B-AS1水平显著升高,miR-184水平显著降低,与ACS患者PCI后RS发生具有相关性,均是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因素,且二者联合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评估效能更佳。
    14  SAA/CRP、LDH、Gal-9水平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及预后转归评估中的价值
    李霞,谢晶 △,肖向丽
    2024(22):2758-2762.
    [摘要](50) [HTML](0) [PDF 962.47 K](435)
    摘要:
    目的探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半乳糖凝集素-9(Gal-9 )水平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 患儿病情及预后转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2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病情分组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n=132)、RMPP组(n=68),根据RMPP转归情况分为有效组(n=47)和无效组(n=21)。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AA 、CRP、LDH、Gal-9,并计算SAA/CRP。对比不同病情MPP、不同预后转归RMPP患儿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患儿临床疗效独立影响因素;分析SAA/CRP、LDH、Gal-9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AA/CRP、LDH、Gal-9对RMPP患儿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RMPP组SAA/CRP、LDH、Gal-9水平均高于GMPP组(P<0.05)。无效组SAA/CRP、LDH、Gal-9水平均高于有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A/CRP、LDH、Gal-9均为RMPP患儿临床疗效独立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AA/CRP、LDH、Gal-9三者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427、0.431、0.378),ROC曲线显示,SAA/CRP、LDH、Gal-9联合预测RMPP临床疗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75~0.913)均高于单一血清标志物诊断(P<0.05)。结论RMPP患儿血清SAA/CRP、LDH、Gal-9水平可用于疾病病情及预后转归评估,且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联合预测RMPP患儿预后转归效能较高。
    15  血清25(OH)D3、RDW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孙锋 ,秦晓柳 △,郭焕利 ,贾粉婷
    2024(22):2762-2766.
    [摘要](35) [HTML](0) [PDF 974.31 K](38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ROP患儿作为研究组(n=202),并选取同期无ROP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n=200)。根据ROP病变程度将202例ROP患儿分为轻度组(n=109),重度组(n=93)。检测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25(OH)D3、RDW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25(OH)D3、RDW对RO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R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重度组RDW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RDW预测RO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95%CI:0.703~0.804)、0.813(95%CI:0.768~0.862),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1(95%CI:0.853~0.947)。轻度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比例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3<18.08 ng/mL(OR=3.251,95%CI:1.689~6.257),RDW≥69.41%(OR=3.691,95%CI:1.830~7.446)是影响RO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25(OH)D3低表达、RDW高表达与ROP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可作为评估RO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潜在标志物。
    16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APRIL、Gal-1水平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刘素华 ,王浩丽 ,王静 ,姚俊叶 ,刘肖 ,王晓清 △,高谋林
    2024(22):2767-2772.
    [摘要](45) [HTML](0) [PDF 1.64 M](405)
    摘要:
    目的分析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血清增殖诱导配体(APRIL)、半乳糖凝集素-1(Gal-1)水平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省邯郸邯钢医院就诊的EOC患者(n=132)作为癌症组,并根据患者出院后3年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56)和死亡组(n=76),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n=68)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APRIL、Gal-1水平;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与血清APRIL、Gal-1水平、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血清APRIL、Gal-1水平与EO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EOC患者预后死亡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PRIL、Gal-1预测EOC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癌症组的血清APRIL、Gal-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血清APRIL、Gal-1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血清APRIL、Gal-1水平与EOC患者的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及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有关,且FIGO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CA125、HE4水平也影响患者预后情况(P<0.05);FIGO分期Ⅲ+Ⅳ期、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浆液性组织学分型、CA125≥200 U/mL、HE4≥200 pmol/L及高表达的APRIL、Gal-1均是EOC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APRIL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25.37%)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60.00%),Gal-1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27.94%)显著低于低表达组(5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表明,APRIL、Gal-1联合对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5,明显高于二者单独诊断(Z联合-APRIL=4.061、P<0.001;Z联合-Gal-1=3.424、P<0.001),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84%、83.93%。结论血清APRIL、Gal-1水平在EOC患者中显著升高,其水平的高低与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CA125、HE4、分化程度有关,且二者表达水平在EOC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17  广州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及毒力基因分析
    李冉 ,梁玉宜 ,苏歆 ,麦东媚 ,谭俊青 △
    2024(22):2773-2778.
    [摘要](56) [HTML](0) [PDF 972.08 K](426)
    摘要:
    目的统计院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分析CRKP的主要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了解其感染菌株分子流行病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下称该院)CRKP检出率,并收集该院2022年7-12月共计84株CRKP,统计菌株临床资料,PCR扩增相应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改良碳青霉烯灭活(mCIM)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结果2020-2023年该院年CRKP检出率较高,均>46.00%;收集2022年7-12月临床分离84例非重复CRKP菌株,呼吸道来源样本最多,占55.95%,患者以针灸康复科为主,占34.52%;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头孢类及超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仅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E呈现较高敏感性;mCIM试验阳性率为84.52%(71/84),其余15.48%结果为中性,未能判断是否产碳青霉烯酶。73株检出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占86.90%,共涉及4种基因型,blaKPC、blaNDM、blaIMP、blaOXA-48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2.38%、1.19%、1.19%;其中1株同时携带blaKPC及blaNDM基因,同时检出多种β内酰胺酶,blaSHV、blaTEM、blaCTX-M-9、blaCTX-M-1的检出率分别为96.43%、78.57%、64.29%、2.38%,5种毒力基因blaiucA、blarmpA2、blairoB、blapeg-334、blarmpA检出率分别为42.86%、41.67%、27.38%、3.57%、2.38%;同时携带3种及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占比为17.85%(15/84)。结论该院CRKP检出率较高,耐药情况严峻,耐药基因以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为主;出现较高比例的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菌株,感染防控情况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控措施,科学合理规范用药。
    18  血清PARP1、sTNFR1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肖玲,石媛媛,马毅凡,刘盈盈 △
    2024(22):2779-2783.
    [摘要](36) [HTML](0) [PDF 962.76 K](400)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CHF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作为CHF组,并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A,分为VA组25例和非VA组92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体检健康者12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受试者血清PARP1、sTNFR1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F患者发生VA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ARP1、sTNFR1表达水平评估CHF患者发生VA的预测价值。结果CHF组血清PARP1、sTNFR1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VA组血清PARP1、sTNFR1水平高于非VA组(P<0.05)。VA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于非VA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比例、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Hb)低于非VA组(P<0.05)。血清PARP1、sTNFR1表达水平与cTnI、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与Hb、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RP1、sTNFR1是CHF患者发生VA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ARP1、sTNFR1联合预测CHF患者发生V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高于单独预测(ZPARP1-联合=2.023、P=0.043,ZsTNFR1-联合=2.077、P=0.03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0%,72.83%。结论血清PARP1、sTNFR1在CHF患者血清中上调,其高表达与CHF患者发生VA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对VA的预测价值较高。
    19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FGL2、AFABP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张春娟 ,李宏坤
    2024(22):2784-2788.
    [摘要](39) [HTML](0) [PDF 963.25 K](367)
    摘要:
    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sFGL2)、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下称该院)治疗的102例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患病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Ⅱ级组(28例)、Ⅲ级组(35例)和Ⅳ级组(39例),根据预后是否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进行分组,分为MACE组(44例)和无MACE组(58例),另选取102例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sFGL2、AFABP的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FGL2、AFABP水平对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病组血清sFGL2水平显著降低(P<0.05),AFABP水平显著升高(P<0.05);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血清sFGL2水平依次降低(P<0.05),AFABP水平依次升高(P<0.05);MACE组的心率、sFGL2水平显著低于无MACE组(P<0.05),心房颤动占比、AFABP水平显著高于无MACE组(P<0.05);心率、心房颤动、AFABP为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FGL2为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sFGL2、AFABP预测患者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858,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43,二者联合预测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二者联合-sFGL2=2.898,P=0.004;Z二者联合-AFABP=2.608,P=0.00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FGL2水平下调,AFABP水平上调,且为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更高效能。
    20  芪苈强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小鼠心肌内皮间充质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峰蕾 赵阳阳 于金玲,吴晓燕 △
    2024(22):2789-2794.
    [摘要](52) [HTML](0) [PDF 2.47 M](415)
    摘要:
    目的探究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小鼠心肌细胞内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6~8周龄雄性 C57BL/6 小鼠 21 只,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正常鼠加高剂量芪苈强心胶囊给药)和心力衰竭模型组,其中心力衰竭模型组分为阳性药物对照组[微小RNA21(miR-21)抑制剂干预]、高、中、低剂量芪苈强心胶囊干预组,共计7组,心力衰竭模型组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实施结扎术,正常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手术步骤与模型组一致,但未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利用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小鼠血流动力学参数;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病理学改变;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小鼠心肌组织纤维化 ;麦胚凝集素染色评价心肌细胞扩大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小鼠血清心力衰竭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和肌钙蛋白I(cTnI)表达及小鼠心肌组织中激动蛋白-1(A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外周血miR-21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CD31、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TGF-β1、Smad2/3和p-Smad2/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小鼠心功能和心肌组织病理损伤,降低心肌组织纤维化表达水平缓解非梗死区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抑制心肌组织内皮间充质转化,降低miR-21、TGFβ1、α-SMA、FSP1和Smad2/3表达水平,增加 BMP7、VE-cadherin、CD31表达水平。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能是通过调控miR-21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下游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的改变从而改善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小鼠心肌损伤。
    21  血常规相关参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张飞 ,张怡青 ,穆琪 △
    2024(22):2795-2800.
    [摘要](92) [HTML](0) [PDF 2.47 M](463)
    摘要:
    目的分析血常规相关参数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的相关性,探讨其在CHF病情评估、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10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8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心功能分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Ⅱ级组(28例)、NYHA Ⅲ级组(40例)和NYHA Ⅳ级组(2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病史和家族史、主要症状和体征、用药情况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不同心功能组患者血常规相关参数的差异,以及血常规参数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根据射血分数不同,CHF患者可分为保留左室射血数型心力衰竭(HFpEF)、左室射血分数中间值型心力衰竭(HFmrEF)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结果心功能评级为Ⅲ级和Ⅳ级组患者RDW和NLR较NYHAⅡ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Ⅳ级组RDW和NLR高于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Ⅲ级和Ⅳ级组患者PDW和PLR水平高于NYHA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Ⅳ级组患者MPV水平高于Ⅱ级和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Ⅳ级组患者NEU、LYM和HCT水平低于Ⅱ级和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DW、PDW、MPV、PLR和NLR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随着LVEF降低,RDW、PDW和NLR水平呈升高趋势,其中HFmrEF组和HFrEF组的RDW、PDW和NLR水平低于HFp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常规相关参数中RDW、NLR、PDW、MPV和PLR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NEU、LYM和HCT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降低。RDW、PDW、MPV、NLR、PLR水平与CHF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相关参数水平越高,患者的心功能越差。上述指标可能用于评估CHF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评估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22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IL-17、DKK-1水平及其预后价值
    郝强,孙丹丹
    2024(22):2800-2804.
    [摘要](33) [HTML](0) [PDF 959.43 K](412)
    摘要:
    目的观察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分泌型蛋白Dickkopf-l(DKK-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二者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133例接受椎管减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等级,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80例)和预后不良组(53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椎管减压术治疗的128例单纯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患者血清IL-17、DKK-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17、DKK-1水平对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IL-17[(23.18±4.85)pg/mL vs.(12.97±3.91)pg/mL]、DKK-1水平[(2.48±0.41)ng/mL vs.(1.37±0.26)ng/m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IL-17[(26.61±4.85)pg/mL vs.(20.91±3.81)pg/mL]、DKK-1水平[(2.83±0.48)ng/mL vs.(2.25±0.39)ng/mL]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17、DKK-1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IL-17、DKK-1及二者联合诊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95%CI:0.746~0.883)、0.796(95%CI:0.718~0.861)和0.910(95%CI:0.848~0.953),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独检测效能(Z联合诊断-IL-17=2.034,P=0.042;Z联合诊断-DKK-1=2.422,P=0.015)。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IL-17、DKK-1水平升高,且二者水平对患者预后有一定诊断价值。
    23  血清HBV RNA分子特征、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刘小花,余杨,王桂香,张林艳,陈涛 综述,黄华翠 △ 审校
    2024(22):2805-2809.
    [摘要](99) [HTML](0) [PDF 973.49 K](408)
    摘要:
    肝细胞内共价环状闭合DNA (cccDNA)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中间体,与HBV复制密切相关。同时,它是前基因组RNA(pgRNA)的转录模板,而血清中的HBV RNA多来自未逆转录的pgRNA。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HBV RNA在监测疾病进展和预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预后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该文从HBV RNA的分子特征、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24  血清CKLF-1、VCAM-1水平对小儿支气管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傅彬,季汝凤 △
    2024(22):2809-2812.
    [摘要](28) [HTML](0) [PDF 933.88 K](399)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趋化素样因子-1(CKLF-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对小儿支气管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接诊的10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分为轻症组(n=52)和重症组(n=48),另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56)和预后不良组(n=44),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体检健康儿童4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KLF-1、VCAM-1水平并进行比较;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影响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KLF-1、VCAM-1水平对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CKLF-1、V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随着患者病情加重而显著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CKLF-1、VCAM-1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症、CRP、WBC、CKLF-1、VCAM-1水平升高均是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CKLF-1、VCAM-1、联合预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0.793、0.918,联合预测价值更高(Z两者联合-CKLF-1=2.282,P=0.023;Z两者联合-VCAM-1=2.927,P=0.003)。结论血清CKLF-1、VCAM-1水平随着小儿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加重而显著升高,并与患者预后情况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评估其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25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清FAR与随访预后的关系
    向奥晴 吴钢 △
    2024(22):2812-2816.
    [摘要](36) [HTML](0) [PDF 1.05 M](397)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比值(FAR)与随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11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28 d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96)和死亡组(n=21)。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清FIB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B水平,并计算FA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ALB、FAR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FIB、ALB水平及FAR均低于存活组(P<0.05)。FIB、ALB、FAR预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1(95%CI:0.790~0.892)、0.762(95%CI:0.711~0.813)、0.901(95%CI:0.850~0.952),截断值分别为1.26 g/L、34.17 g/L、0.24,特异度分别为65.72%、56.17%、85.49%,灵敏度分别为92.06%、92.06%、84.22%。死亡组年龄≥60岁占比、入院时休克指数≥1占比、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存活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休克指数≥1(OR=2.467,95%CI:1.641~3.709)、PLT减少(OR=2.038,95%CI:1.415~2.935)、低FIB水平(OR=2.291,95%CI:1.557~3.371)、FAR≤0.24(OR=3.053,95%CI:1.968~4.735)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AR异常降低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创刊:1980年

    编辑部主任:张耀元

    国际标准刊号:1673-4130

    国内统一刊号:50-1176/R

    国内邮发代号:78-26

    国外发行代号:SM 6575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